60年前同作家柳青的一次通信

1959年秋天,我考入辽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,这是母校第一次以“辽宁大学”的名义招生。入校的第二年,在校长郭凯的倡导下,学校成立了话剧队、曲艺队、歌舞队,借以活跃学生们的文化生活。校长郭凯是延安培养的干部。他和周恩来,曾经在一个党小组过组织生活,还一起打蓝球。郭校长喜欢用延安“抗大”的精神来管理辽大。所以,他的动议受到了大学生们广泛地拥护。

我因为喜欢话剧表演,也就满怀希冀地报名参加了话剧队。那时,我们上午上基础课,下午集中到大礼堂学习排练,生活节奏紧张而愉快。因为每天接触的都是十分新鲜的事情。

开始,我们排演了郭沫若的一部话剧《落幕以后》,还排演了表现解放军英雄人物的话剧《刘文学》。在校内、校外演出后,得到了热烈的反响。大家的情绪很高涨,就创作了表现沈阳市在解放前的一段生活话剧《黎明前后》,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。

我们的话剧队为什么有这样的实力,不管表演和编剧都很了得呢?原来是辽宁大学的校本部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,只隔了一条街区。学校每周都要搞“交际舞会”,郭凯校长几乎是每场必到。辽艺和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,也都喜欢到我们这里来跳交际舞。于是,我们很自然地就认识了诸如李默然(电影《甲午海战》中邓世昌的扮演者)、王秋颖(主演过《青松岭》《兵临城下》等多部影片)等很多的艺术家。他们对我们的活动很是支持,几乎是有求必应,全力协助。

当时,柳青的长篇著作《创业史》刚刚发表,在全国反响很强烈。其中的“梁生宝买稻种”一节,还被选进了中学课本。很快,我们就编写出了《创业史》的剧本,排练也很快。后来,在沈阳各大学里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。约我们演出的学校和社会单位络绎不绝。这时,话剧队的同学们就有些“飘飘然”了。有人提议,我们的编剧和演出如此成功,是不是也应让小说的作者柳青先生高兴一下?

说做就做,很快我们就给柳青起草了一封长信。信中详细地汇报了我们的情况,特别地说明,我们的演出如何如何成功,反响如何如何强烈等等。实际上,虽然把信寄出了,但那时我们并未期望会有回信。那么大的一位著名作家,会搭理几个毛头大学生,希望不大,大家也就没把这当回事儿。

可是,不久,我们真收到了柳青先生的亲笔回信。洋洋洒洒书写了好几页,字迹清秀,书写整齐,语意诚恳。信中首先表明,对大学生们的“敢想敢干”精神表示赞扬,并对改编他的作品表示感谢。只是对剧本的结尾处,委婉地说出了“不敢苟同”的意思。

原来,在我们致柳青的信里,我们很骄傲,而且自负地告诉他,我们把他的结尾给改了。《创业史》里,男主人公梁生宝和女主人公徐改霞,并未走到一起。可是,我们的剧作却让梁生宝和徐改霞结婚了,话剧也在一片热闹喜悦的气氛中落幕。

也许是困于当时的时代气候,柳青先生的话说得很是委婉和含蓄。他不愿挫败青年人的“敢想敢干”,他不愿意站在年轻人的对立面;但是,我们当时的想法和做法,却不是他想表达的,是与他的“初心”相违背的。我们这些浅浮的大学生们,哪里能理解柳青先生之厚重浩荡的伟大胸怀。随便就给人家改了,还洋洋得意,大言不惭。人家不但没有向我们追要“版权费”,还表扬了我们的“敢想”精神。现在想来,我很是惭愧,当时的我们真是无知而且无畏,无知比无畏更可怕。


编辑:阎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