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个“沟儿的名字”并没那么简单

1


1

2


2

3


3 1.“太阳沟” 现存的俄式建筑 2、3.正在开发建设的“太阳沟”

1


1

2


2

3


3 1.旅顺口区寺儿沟“比丘僧”碑 2.大连寺儿沟“红房子” 3.大连港码头“苦力”

    / 王嗣洲 /

地理,地名,历史,三者传统意义上概称为史地或史地文化。我们考察和研究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,初始切入,一般都是由表及里渐深渐远地展开。

源于地貌的“太阳沟”名称

大连地区冠于“太阳”的地名不多,而此“太阳沟”地名说的是位于旅顺口城区西部著名的太阳沟旅游景区。

关于“太阳沟”的地名,有着诸多说法,且皆莫衷一是。我以为考察和研究一个地名,最切合实际的方式和方法就是以名字入手,循名究义,可谓是“顾名思义”。

旅顺口若以城区地形地貌而论,它是一个小小的盆地,且东北高西南低,由此而形成东北面的沟沟坎坎皆一面坡似的趋向于低凹的西南面。沟的发育为旅顺城里冠以“沟”的地名赋予了含义,尤以横贯城区东西的中心河最为著名。原旅顺中学校址,清代时是驻防旅顺清军马玉坤兵营的练兵场,故中心河也称为“教场沟”。后来教场沟由上而下又分别称为“上沟”和“下沟”,成为人文地理区域概念。

下沟河的末端直接流入了旅顺口港湾。港湾分东面和西面,在东面旅顺船坞及坝沿等浩繁防务工程尚未竣工的1888年之前,海湾直接漫延于城区的白玉山脚下,向西面绵延于沿岸沟坎6公里余,后来称之为“太阳沟”。有人说旅顺城区由三大沟构成,上沟、下沟和太阳沟。而“太阳沟”之名的来历和形成时间,有说是沙俄占领时,有说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,有说是清代以来就有的,众说纷纭。以我之见,“太阳沟”的地名就是因地因时、应运而生的。

1898年12月沙俄租借旅大之前,也可以追溯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,时为清代光绪年间。旅顺城里居民主要居住于教场沟两岸,即上沟和下沟及马家屯(即今郭家甸)、赵家沟、陈家村、韩家屯(即今迎春街上台子一带)。居民除了经商于西大街等,多是做工于著名的旅顺船坞。那时的“太阳沟”人烟稀少,可以说是未开垦的处女地。而甲午战争后不久,沙俄将此地作为旅顺城里的“西部开发”,招募大量从山东、河北等地来的劳工,山上刨地凿石铸就堡垒,著名的有“太阳沟西堡垒”等。山下,沿海岸由平地及坡地,渐进的大兴土木,开建道路,建兵营、建置各类统治常设机构、建学校、建商业旅馆及别墅等。至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之前,短暂5年间,旅顺西部形成了高规格且布局合理的新城区雏形。相对于上沟和下沟的旅顺城区,人们将其称之为“太阳沟”或“旅顺新市区”。

尤以冠于“太阳沟”颇有地理含义。可以想象它的地理空间,每每西落的太阳,其余辉红红火火映照在浩渺的港湾及逶迤的沟沟坎坎上,太阳仿若不情愿的离去,依然游走在山林沟坎与楼宇间,影影绰绰,故人们随之名曰“太阳沟”,久而久之,叫着上口,就约定俗成了。而此名的初始,当是在沙俄“开发西部”,居多了人气,形成“新市区”之后,并非任何官方或人为专此定名。

“寺儿沟”源于明代的“感恩寺”

现在说起寺儿沟,都知道是大连重要历史地名之一,位于中山区。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称之为“红房子”,居住者大都是大连港的苦力。关于“寺儿沟”名称的来历,有说是因区域内曾建有日本神社而得名,有说是来自于旅顺的。我倾向于后者。

考古学是一门实证科学。2009年逢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,我带队于旅顺口区文物普查。秋天的九月,在水师营街道寺儿沟村全面踏查时,于村的西面大山沟里寺儿沟水库西北岸边,杂草丛生的荒凉之处,发现一通墓碑,墓碑后隐约能看出是圆形土坟丘。

墓碑是绿色砂岩质,刻凿简洁,略显粗糙,圆额,露出地面高0.8米,宽0.45米,厚0.1米。墓碑仅正面刻有文字,“侍碑故比丘僧当来一位灵 万历叁拾肆年二月初八年二十七岁”。从简单的碑文中可知,亡者是一位“比丘”(男性出家人),时为明代万历三十四年,既公元1606年。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,关键是证明此地在明代万历年间曾有一处寺庙建筑。我们循其方圆几里踏查,未发现有寺庙遗迹。在村里听一位长者说,村西头大沟里听老人说以前有一座寺庙,名为感恩寺,房壳勒(残垣)小时候我们还见到,1975年修建水库时,房壳勒被淹没于库区内,现存的小和尚墓碑,就是这座寺庙存在的见证。

确凿的明代“比丘僧”墓碑的发现,淹没于大山沟里水库下的寺庙残垣,及“感恩寺”这个非同寻常庙宇的名字。这一连串的排序,我一时间脑海里思绪万千,感觉到它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及发现的学术价值,这就是考古学的魅力所在。

诱使我直驱思索并联想到本村“寺儿沟”名称的来历。这个称谓应该与这座明代万历年间的“感恩寺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“寺”就是这座庙宇感恩寺;“沟”是这满目山林的大山沟,显然“沟”的地理概念源于此;“儿”当是一种语言的儿化音。“寺儿沟”地名的出现源于此,正本清源而毋庸置疑。这一称谓的形成,当是在明代万历以后至清初时期。在中国古代,一座庙宇的所在地,是方圆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的地标。是虔诚佛教徒的向往,是百姓膜拜的去处。遥想时年,大山沟里山清水秀,佛门净地的感恩寺,绕梁的钟声悠悠,袅袅的香火绵绵……正是人们趋之若鹜之圣地。

时间至1898年沙俄进占旅顺,正值沙俄于旅顺西部开发建设之时。沙俄在寺儿沟找到了可饮用的水源,于是就地招募附近村民建坝截水,修建水源地,引至新开发的“太阳沟新市区”。旅顺寺儿沟水源地工程竣工之后,沙俄马不停蹄地又强征这些民工去修建大连港。可以说,修建大连港第一批中国民工多是来自于旅顺寺儿沟。随着大连港码头工程规模的建设,旅顺寺儿沟的民工蜚声亦然,寺儿沟民工及民工驻地成为这里的代名词,致大量中国民工不断涌入。有鉴于此,我以为大连寺儿沟的名称理应源于此,追踪溯源,乃是考古发现明代万历34年(公元1606)“比丘僧”石碑为佐证。


编辑:阎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