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构城市文化识别力

在考察文化发展现状的时候,会发现一种愈发普遍的状况,那就是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性不断消失,趋同性日益增强。全球性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频频接触、碰撞、交融,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,带来趋同甚至同质是必然的结果。但是,关于文化,却形成一种类似悖论的命题:如果发展必然趋同,如果趋同则销蚀个性不利发展。

破解这个貌似复杂的命题,其实只需建立一种认识:文化个性是发展的根由,而文化融合是发展的动力。个性是文化千姿百态、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基础,是文化得以广泛生长、无限延续的前提,好比生物多样性。融合则是文化互动互鉴、相互促进的必须,是文化得以沟通理解、竞争成长的需要,好比生态环境。从这样的视角理解文化发展,就必然建立一种以文化个性为基石的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观。为此,一些城市如广州、珠海等在思考城市文化发展问题时,开始提出了建构城市文化识别力的思维。

所谓文化识别力,可做两种理解。一种是关于文化现象的识别,譬如辨析文化良莠、识别主流逆流、判定先进落后,是思考文化的重要判断力。另一种是关于文化个性的标识,譬如凸现精神气质、炫示特征特色、枚举品种样式,是彰显文化的重要支撑力。建构城市文化识别力,显然是立足于后一种理解。

如果比较一下,会发现数十年抑或十数年前的某地、某某地,那些无处不在的个性特征在今日多已难以寻觅。不同地域、城市,从建筑到街景、门面到字号、衣着到饮食、屏幕到舞台,惊人地相似、雷同。甚至,人们往往无从辨认和记忆曾经的情形是发生在哪里的经历。表象的趋同透视着文化思维的单调,以至一些地方关于文化发展的规划、蓝图换些具体“案例”便可轻松移植到另一处地方。失掉个性追求的城市文化,不但看上去千篇一律,而且在文化影响力、竞争力以及产业化能力诸多方面大打折扣,甚至乏善可陈。倒是一些留有或创制了鲜明个性特征的文化痕迹、文化项目,表现出经久不衰的吸引力和发展力。以建筑为例,徽州保留的徽式建筑,不仅常年招徕众多文化观光者,而且成为刻印在多种文化、艺术生产和活动中的独具魅力的品牌,甚至其建筑样式扩展到其他地域,包括远在北方的大连。

大连市具有良好个性文化基础和丰富特色文化资源的城市。民族文化基因与现代文化气韵基础上形成的浪漫情愫,开放豪迈的海洋文化情怀,特殊的城市发展历史,具有史书性的近现代港口、工业遗产,富于特色的城建风格,多样的地域文化艺术元素,乃至方言、饮食、习俗、娱乐等生活内容,都成为挖掘、提炼、打磨城市文化个性的富矿带,建构城市文化特色的宅基地,拓展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放大器。重视并采取迅速得力行动,梳理和研发这些资源,将其真正纳入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总体构思和实际举措之中,是迫不及待的事情。

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视角看,建立在文化个性基础上的文化交融,才是主动的和互动的,否则只能人云亦云,亦步亦趋,只能在文化大融合的潮流中泥牛入海,丧失自我。即便从现实发展的具体需要出发,高度文化识别力的建构,也是打造城市吸引力、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必选方略,是提升城市内在素质和外部形象的优选方案。


编辑:阎亮